在南非与日本,乡下的厕所也非常干净。曾经仔细阅读一家日本马路酒店里厕所上贴的值日表,今天是谁值班。地面、洗手盆、抽水马桶、拖把,总共有六七项项目,打钩的示意“完成”。一家农场酒店开放式的大型木制售货柜,特意用手指四处摸了摸,一点灰尘也没有,瓶瓶罐罐都洁净发亮。起码得每天擦一次,才能有这样的效果。并非是五星级的小酒店,却是有五星级一般讲究的清洁水准。看来日剧里环境的干净,并非是编戏吹的。
“第一天没有灰尘,第二天也没有,第三天也没有,人似乎可以懒惰下去……不要看每天擦是一种形式,形式做久了就上升到实质了。”很欣赏一位酒店管理者说的话。
人是要有点精神的。清洁是这精神的底基。这是不是就是清洁的实质与清洁的重要呢?
简直应该把清洁视之为某种信仰。清洁这件事,说浅了,是搞卫生;往深里说,是文明修养,是品位格调。听同事说起某某前辈,著名的专家,一张办公桌纤尘不染、井井有条,80岁时和40岁时一个样。肃然起敬!早年到一位朋友家做客。男主人在洗手,说,环境脏啊,光洗手总洗不干净,要乘洗衣服什么的,手才可以洗得彻底。跟他开玩笑,“要保持干净就要多干活了。”他并不是医生,但是日后,他成为一个有名的大学者。想来,那是必然。“一室不扫,安治天下。”或者说:对环境有要求的人,对自己肯定有更大的要求。
上海的中心区域明显要比边远区域干净。不知道这跟环卫打扫的力度不同有关,还是跟所住居民的不同素质有关。星期天的上午出去买东西,小区附近的马路已经狼籍一片。停在横道线的红灯下,将一切看得仔细:空的香烟壳子,飘扬的塑料袋,香蕉皮,废纸片,无数的烟头……我晕!
也有清洁只讲门面。逛新华书店,市中心一所标志性的文化场所。店堂还算整洁有序,新开了星巴克的咖啡吧。去楼上的厕所,只想闭上双目。三个马桶有一个半是坏的。穿着时髦的一个女老外,走进来,倒是表情安然。
清洁的哲学是:当你发现在那些角角落落,在暗室在背面,都有着令人信赖的清洁时,对于那敞开来的光明的示众的一面则更具信心。